【人物专访】许俊辉:音乐为媒 书写香港新故事
人物简介
许俊辉先生,香港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席、葵涌及青衣区文艺协进会主席、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主席、艺韵管弦乐协会主席、香港钢琴学会副会长、香港自强基会理事会主席、香港音乐教育学院行政总监、艺韵青少年管弦乐团总监、培侨书院香港童军总会第1678旅会长、中国作品钢琴比赛委会主席、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、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赛委会主席、香港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协会副秘书长、裘锦秋中学(葵涌)校董会(2010-2016)校董、裘锦秋中学(葵涌)校友会荣誉会长、美国粤港澳海外联谊会(香港联络处)执行会长、工联会工联业余管弦乐团荣誉顾问、葵青管弦乐团总监。
有句话说:热爱可抵岁月漫长,念念不忘必有回响。这句话无疑是对“音乐人”许俊辉先生最好的写照。“音乐就是我的生命!”他曾说。对于音乐的热爱,也让他的人生,绽放出无数绚丽之花。
从舞台上闪耀的小提琴演奏家,到走下舞台的小提琴教师,到开办工厂自主制造小提琴的老板,再到搭建音乐艺术交流平台的音乐活动策划家,改变的是角色,不变的是他忠于音乐的初心。随着对音乐的热爱不断升华,他也在不自觉中,向社会投去了更多的关怀,肩负起“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”的使命。
【1】
永不止步的“音乐梦”
《香港精神》:2022年,香港迎来了回归祖国25周年的重要节点。作为香港一份子,您心中的香港是一座怎样的城市?
许俊辉:在我心中,香港是一个可以达成梦想的地方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,心中有梦,大家懂得努力追梦,齐心圆梦。在香港还是个小渔村的时候,大家心中都装着一个“工业梦”,从而有了“亚洲四小龙”的辉煌;腾飞后的香港,接着大家又朝着“国际金融中心”的梦想前进。而这股为梦想奋力拼搏的精神,正是人们所说的“香港精神”。
许俊辉先生与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合照
《香港精神》:其实您自己就是一位“追梦人”,一直走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,可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追梦历程?
许俊辉:从小父亲就让我学习小提琴,八岁时第一次登上演奏大厅的舞台,不幸的是后来在一次意外中摔伤了左手,不得已终止了演奏生涯,之后我便走上了小提琴教学之路。在教孩子学琴的过程中,我发现很多提琴达不到合格标准,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,这又推动我开办了工厂,自主制造小提琴。与此同时,我对音乐艺术交流与推广工作亦十分关注,发起创立了艺韵管弦乐协会,举办了香港国际音乐节等各类音乐活动。对于我来说,音乐就是我的生命。
第35届新秀歌唱大赛邀请著名影星李龙基先生担任评委主席
《香港精神》:据了解,疫情期间,您还充分发挥才能,以音乐为媒介,向社会传递正能量。请您分享一二。
许俊辉:内地疫情初暴发时,我深有感触地填写了一曲《为你活下去》献给各抗疫英雄们,直到香港第五波疫情严峻之时,我又特意填词了一曲《抗疫轨迹》,献给香港市民、前线工作人员和赴港抗疫的同胞们。歌词里,我主要是通过自己疫情期间在香港的所见所闻,呼吁香港市民团结一致面对疫情的艰巨挑战,亦同时感激中央在各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援。
【2】
一心办好香港国际音乐节
《香港精神》: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,其实对文化艺术界影响特别大。
许俊辉:对的,受疫情影响,人民活动受限制,这对音乐领域的打击很大。不少音乐培训中心、文化交流中心等因为生源流失等情况而倒闭,而幸存下来的同行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。特别是举办活动,很多都是提前一年多就开始策划,确定各项事宜,进行宣传推广,但临举行时疫情仍然严峻,只得被迫取消。
在疫情严峻及物资缺乏期间,许俊辉先生为香港警务处、老人院及众多社福团体捐赠及筹集大量物资
《香港精神》:但您却顶住了压力,发挥港人灵活应变的创新精神,让“香港国际音乐节”这一国际盛事得以延续。请介绍一下这项活动,以及您具体是如何突破的。
许俊辉:“香港国际音乐节”是一个融合古典、流行、现代、中西及各类型音乐文化活动的大型音乐盛事。音乐节通过举办音乐比赛、音乐会、大师班、音乐营、座谈会及研讨会等不同类型的活动,吸引海内外的音乐才俊汇聚香港,使古典、流行和中西音乐融汇交流,从而推动香港文化艺术的发展。
音乐节副主席古扬邦先生(左)、音乐节荣誉理事霍启刚先生(中)、音乐节组委会主席许俊辉先生(右)於第八届香港国际音乐节留影
自2013年举办第一届起,今年是第九届。截至2021年,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及地区超过30多万人次参与了这个一年一度的盛事,其规模之大及参与人数之多堪称业内之最。
2020年,受新冠疫情影响,线下活动无法开展,但我们不能气馁,不能让活动因为疫情而中断。于是我们利用网络科技,将活动搬到了“在线”举行,开通网络报名,各组赛事通过视频评委评审,而各大师班及讲座则以实时视像进行互动教学。目前已全面实现了在线举办和互动。
副主席许建业校长(左一)、协会主席许俊辉先生(左二)、葵青民政事务处专员邓显权先生(中)、荣誉会长林显辉先生(右二)、赞助人董品春先生(右一)於国庆文艺汇演留影
《香港精神》:“香港国际音乐节”转到在线举办后,效果如何?
许俊辉:纵使因疫情使参赛人数锐减,“第八届香港国际音乐节2021”仍有超过万人参加,有千多人次顺利入围决赛,共同争夺冠军殊荣。2021年我们开办了十几节大师班,每节课都有数百人参加。通过评委对学生视频的点评、大师班老师针对性地问题讲解、评委视频对学生演奏的点评,虽然都是通过网络互动,学生依然能学到很多东西。
香港立法会议员马逢国先生出席由许俊辉主席举办的活动时,专心交流如何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
《香港精神》:网络举办这样规模的一场国际性活动赛事,难度可想而知,您排除万难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什么,最大的冀望又是什么?
许俊辉:无法改变世界,我们便要学习改变自己。而我们一个人的改变,可能就会影响到世界各地的另一个人。好比香港国际音乐节的改变,至少影响了全球数十家音乐学院、几百个音乐艺术平台,以及几万名学生。今后,“香港国际音乐节”将继续以推动海内外音乐文化交流为使命,努力打造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音乐教育及交流平台之一,给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个放飞梦想的地方。
【3】
以音乐文化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
《香港精神》: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,也是再出发的新起点。在这特殊节点,您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触?
许俊辉:其中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我印象深刻,让香港市民倍感温暖。特别是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中,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、航运、贸易中心等传统优势,并赋予香港新的定位,包括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、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。这对于我个人和我们文化艺术团体都是一个很大的鼓舞。
许俊辉先生主办国庆文艺汇演並致开幕词
《香港精神》:对于香港“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”的规划,您认为可以怎样去参与和推动?
许俊辉:这一定位,显示出国家对香港的高度认可。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之城。香港精神的另一大内涵,即是共融精神。香港有背靠祖国、联通世界的优势,香港人更拥有开放的心态,汇集中外之所长,善于在中外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线。
中央驻港联络办宣文部代表王新荣先生向年轻人颁发感谢状
音乐是国际语言,我们可以以此为媒介,利用好香港国际音乐节等管道,善用中国音乐文化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。一方面,我们必须主动走出去,宣传中国的音乐和文化;另一方面,也需引进国外的学校、艺术中心及文化艺术团体等到内地演出,让他们亲眼看看中国的发展,亲身体验中国的人文风情。
【4】
让年轻人知来处明去处
《香港精神》:青年是香港的未来。您素来关心青年成长,您认为,应该如何引导青年人传承和发扬香港精神?
许俊辉:我还清楚地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情景,从电视机中看到的国旗升起、解放军进驻的场景,以及那种激动的心情,在我脑海中从未淡忘。如今每次听到国歌奏响,那种对国家的强烈感情,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泛起。我希望,这种家国情,除了我们自己,也在年轻人身上延续。我们这一代责任很重。
香港立法会朱国强议员颁发合办教师讲座活动感谢状给许俊辉先生
最重要的还是思想上的引导,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,才能更好地知晓未来往哪里去。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香港回归的始末,要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,特别是一些没有被写进教科书的历史,我们要客观地口口相传下去。只有了解过去,了解历史,才能专注香港的发展,才能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。我们有能力时,必须主动举办更多及带领年轻人参与更多的爱国活动。
香港立法会原主席、香港国际音乐节永远荣誉主席曾钰成先生在颁奖礼上致词
结 语
“理想一起去追/同舟人誓相随/无畏更无惧/同处海角天边/携手踏平崎岖……”一首《狮子山下》唱出了奋力拼搏、勇于圆梦的香港精神。有梦便有了方向,顺着音乐梦,许俊辉先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,他也相信,只要大家抱紧“将香港建设得更好”的梦,朝着同一方向走,香港的明天百分之百会更好,而且是一天比一天好。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,伴随着新一届政府的上台,他看到了圆梦的曙光。